10 月 15 日讯,NBA 季前赛迎来一场焦点对决,开拓者最终以 111-118 不敌勇士。赛后,开拓者主教练比卢普斯在接受采访时,重点谈及了中国球员杨瀚森的适应情况 —— 他肯定了杨瀚森在语言与文化适应上的努力,同时也坦诚表示 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”。这场比赛中,杨瀚森交出 9 分 6 篮板(季前赛篮板新高)1 助攻的答卷,虽暴露了部分短板,但也展现出在 NBA 赛场的成长潜力,而比卢普斯为其 “分担压力” 的战术调整,更凸显球队对这位年轻中锋的耐心培养。
对初登 NBA 赛场的杨瀚森而言,本场 20 分 11 秒的出场时间,是一次 “压力与机遇并存” 的实战检验。从数据来看,他 11 投 4 中、三分 4 中 1 的表现中规中矩,但 6 个篮板的季前赛新高,体现出他在篮板拼抢意识上的进步 —— 其中 3 个进攻篮板,为开拓者创造了多次二次进攻机会,展现出内线球员的积极性。不过,4 次犯规与 - 12 的正负值也暴露了明显短板:面对勇士灵活的内线轮转与外线投射,他在防守端的站位判断仍需提升,尤其是在挡拆后换防外线球员时,脚步速度与防守预判尚未完全适配 NBA 节奏。这种 “亮点与不足并存” 的表现,恰是新秀球员适应阶段的常态,也印证了比卢普斯 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” 的评价。
比卢普斯的赛后点评,精准点出了杨瀚森适应 NBA 的核心挑战 —— 五号位的 “沟通职责”。“在这个联盟里,五号位球员必须积极沟通,因为他们几乎参与每一次战术行动。” 比卢普斯直言,无论是挡拆配合时与后卫的节奏衔接,还是防守端针对对手战术的临场调整,五号位都是球队的 “战术枢纽”,需要通过清晰的喊话指挥队友跑位、提醒协防。这对刚接触英语篮球环境的杨瀚森而言,无疑是双重考验:既要快速理解教练的战术意图,又要即时用英语与队友沟通,避免因语言障碍导致战术执行偏差。比卢普斯透露,他正通过特殊的战术设计帮助杨瀚森过渡:“即使防守战术布置(比如他喊‘弱侧协防’时)可能并非全由他主导,我也希望另外三、四名队员也能一同呼应,而不仅仅依赖他。” 这种 “多人呼应” 的模式,既减少了杨瀚森的沟通压力,也为他创造了 “边实践边学习” 的宽松环境。
球队为杨瀚森 “分担压力” 的背后,是对其潜力的认可与长期培养的规划。作为 2024 年 NBA 选秀大会的新秀,杨瀚森凭借 CBA 赛场上 “能攻善守 + 策应能力” 的表现吸引开拓者关注,而 NBA 球队看重的,正是他身上 “可塑造的全能属性”。本场比赛中,他除了内线得分与篮板拼抢,还送出 1 次助攻,展现出五号位少见的传球视野 —— 在一次挡拆后,他没有选择常规的顺下攻筐,而是敏锐观察到外线空位队友,用精准击地传球完成助攻,这种 “策应意识” 正是比卢普斯希望重点培养的特质。为了让杨瀚森更好地适应,开拓者不仅在战术上调整,还在场外为他配备了专门的语言教练与文化适应导师,帮助他快速融入球队氛围。比卢普斯强调:“我们要尽量给他创造一个公平的适应环境,让他能专注于提升球技,而不是被额外的压力束缚。”
从更宏观的视角看,杨瀚森的适应过程,也是中国球员冲击 NBA 的 “缩影”。此前姚明、易建联等前辈在 NBA 的成长,都经历过 “文化适应 + 技术打磨” 的双重挑战,而杨瀚森的优势在于 “年轻 + 全能”——21 岁的年龄让他有足够时间适应 NBA 节奏,能投三分、善策应的技术特点也契合现代篮球 “空间型五号位” 的需求。本场比赛的 9 分 6 篮板,虽不是惊艳的数据,但却是他 “一步一个脚印” 成长的证明:相较于季前赛首秀的紧张,他本场在进攻端更敢于出手,防守端的篮板判断也更精准。正如比卢普斯所说,“适应是一个长期过程”,对杨瀚森而言,每一场季前赛都是积累经验的机会,每一次与队友的沟通都是进步的阶梯。
随着季前赛的推进,杨瀚森的表现将持续受到关注。对开拓者而言,培养杨瀚森不仅是为球队未来储备内线力量,也是开拓中国市场的重要一步;对杨瀚森自己来说,能否抓住季前赛的机会,在常规赛争取更多轮换时间,将是他 NBA 生涯的关键起点。这场不敌勇士的比赛,或许只是他 NBA 征程中的 “小插曲”,而他在适应过程中展现出的努力与潜力,才是未来最值得期待的部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