热门赛事直播:

  • 当前位置:
  • 足球直播 >
  • 体育资讯 >
  • 红魔名宿批曼联:中锋引援迷思,新人承压
  • 红魔名宿批曼联:中锋引援迷思,新人承压

    10 月 15 日讯,曼联传奇中场斯科尔斯本周参与足球节目时,直指球队近几个赛季中锋引援的 “短视问题”,另一位红魔名宿巴特则同步吐槽当下曼联年轻球员 “成长环境恶劣”。两位见证过曼联 90 年代黄金时代的功勋,将如今的曼联与当年 “三冠王” 时期对比,犀利点出球队在阵容构建逻辑与球员培养体系上的断层,引发外界对曼联重建方向的热议。
    斯科尔斯的不满,集中在曼联对 “年轻中锋” 的过度依赖与引援思路的僵化。“看看霍伊伦,一个 22 岁的年轻人,刚来的时候才 20 岁,曼联就一个中锋,所有压力、责任都压在他身上,他根本扛不住。” 斯科尔斯在节目中直言,霍伊伦加盟曼联时本应处于 “轮换适应” 阶段,却因球队中锋位置人员单薄,被迫成为绝对主力,长期高压下状态起伏在所难免。更让他费解的是曼联今夏的引援操作:“放走霍伊伦,又买了舍什科,风格一模一样,也是 22 岁!舍什科开局还行,但这么做有什么道理?” 在斯科尔斯看来,曼联的中锋引援陷入 “单一化陷阱”—— 既不考虑年龄结构的互补,也忽视风格多样性的搭配,只是机械重复 “押注年轻中锋” 的模式,完全背离了球队曾引以为傲的 “阵容深度” 传统。
    为佐证观点,斯科尔斯特意回溯 1996 年曼联签下索尔斯克亚的经典案例,凸显当年引援的 “系统性思维”。“当年签下索尔斯克亚时,队里已有坎通纳、安迪 - 科尔,后来又补了谢林汉姆、约克,四个中锋各有特点,能应对不同对手与赛程。” 斯科尔斯回忆道,彼时的索尔斯克亚无需承担 “单核压力”,反而能在轮换中逐步适应曼联节奏,最终凭借 “超级替补” 的角色成为传奇。“如果当年索尔斯克亚一来就独挑大梁,每周都必须出战,他未必能成长为后来的样子。” 这种对比直击当下曼联的痛点:在英超密集赛程与多线作战压力下,单一年轻中锋不仅容易因疲劳导致状态下滑,一旦遭遇伤病,球队进攻体系便可能陷入瘫痪,今夏舍什科短暂伤缺期间,曼联锋线乏力的问题已显露无遗。
    巴特则从 “球员成长环境” 的角度,揭露当下曼联与昔日的差距,为年轻球员鸣不平。作为 “92 班” 核心成员之一,巴特亲历过曼联青训球员 “循序渐进融入一线队” 的过程,这与如今曼联年轻球员 “被迫早熟” 形成鲜明反差。“我们当年踢球时,没每场都上,也没每周顶巨大压力。向左看是罗伊 - 基恩,向右看是罗布森或麦克莱尔,身边全是顶尖球员。就算我发挥六成,球队依然能赢,因为队友能兜底。” 巴特的描述,勾勒出当年曼联 “老带新” 的良性生态 —— 年轻球员在传奇队友的庇护下,无需背负 “必须赢球” 的枷锁,可在实战中从容打磨技术、积累信心。而现在的曼联,随着基恩、吉格斯等 “镇队之宝” 相继退役,球队缺乏 “能兜底的顶级老将”,年轻球员如霍伊伦、舍什科等,刚登陆豪门便要直面 “输球即被批评” 的舆论压力,成长之路布满荆棘。
    两位名宿的吐槽,本质上指向曼联 “重建逻辑的混乱”。90 年代的曼联,无论是引援还是青训提拔,都围绕 “体系适配” 展开:中锋位置的 “多人轮换” 确保进攻稳定性,青训球员的 “梯度融入” 保障人才输送质量,最终成就 “三冠王” 伟业。而如今的曼联,引援时忽视 “位置深度”,培养年轻球员时缺乏 “缓冲机制”,导致球队陷入 “引援 - 失败 - 再引援” 的恶性循环。以中锋位置为例,近五年曼联先后引进卢卡库、卡瓦尼、C 罗、霍伊伦、舍什科,却始终未建立起 “合理的年龄与风格梯队”;青训方面,虽有拉什福德、格林伍德等球员冒头,但因缺乏 “老大哥” 的引导与庇护,部分球员在舆论压力下心态失衡,成长速度远不及 “92 班” 同期水平。
    对曼联而言,斯科尔斯与巴特的批评并非 “怀旧式抱怨”,而是基于球队成功经验的 “清醒提醒”。当下曼联若想走出重建困境,既要调整引援思路,注重 “位置深度” 与 “风格互补”,避免过度押注单一年轻球员;也要重构 “老带新” 的球队文化,为年轻球员创造更宽松的成长环境。毕竟,足球从来不是 “单点闪光” 的运动,而是 “体系合力” 的较量,这一点,90 年代的曼联早已用冠军证明,如今的曼联仍需重新学习。
    上一篇:基恩批拉什福德:补回防方能成世界级
    下一篇:皇马客战阿拉木图大名单:卡瓦哈尔、米利唐均缺席

    相关资讯

    赛事推荐

    最新录像